
教材分析要素,教材分析包括哪几部分
- 自考书籍
- 2024-04-08 12:10:01
1、教材分析包括哪几部分
包括摘要、过程和反思。
一、摘要:包括课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的要点(情境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具准备,要求课题、上课时间和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梗概等主要信息一目了然。
二、教学过程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反思和小结,布置作业。要求教师把“怎样引入,怎样探究新课,怎样巩固反思,怎样结束等”具体而详细地写清楚,不能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三、反思(或后记):记录教师教学后的感想、经验、对今后教学的建议、学生不同一般的解题。
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骤
分析教材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教材、教参、教学资料等,按全书、各部分教材、章节等层次进行分析,通常采取“读”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最终把学习要点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四读”。
2、教材分析包括哪几部分
1、宏观上对整套教材的分析。
2、中观上对单元教材的分析。
3、微观上对单篇教材的分析。
一般教参上会对整套教材进行比较深入的阐述,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做好单元分析和单篇教材分析非常重要。教材分析可以涉及到课前的静态分析和课中的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就是教师要做好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的授课梳理,尤其要针对自己班学生的学情,预见出教学重难点出会出现的不同情况及其处理办法。课上的动态分析则需要教师用智慧以及对教材的充分理解灵活处理生成问题。
正确分析理解教材,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就单篇课文来说,教材分析一般包括如下方面的分析:
1、分析构成单篇教材的基本要素。无论何种文体的文章一般都是由主题、素材、结构和语言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前两者属于文章的内容范畴,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后两者则是文章表达形式的'体现,即是怎样写的。
2、明确不同学段单篇教材分析的重点。
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适合从整体入手理解文章内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在教会学生读懂一句话以及理解自然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中年级则应引导学生在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逻辑段的内容。
3、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一、什么是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就是对于给定的教材,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找出教材的结构,即找出构成教材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层级关系(形成关系)。
二、教材分析的特性
1.综合性
我们在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并不是孤立地就教材看教材,而是综合各种和学生学习相关的因素来整体分析教材。我们要了解当前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教材、教参、相关教学资料、各类网络资源、学情等等,只有在充分掌握这些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承接性
我们知道,对于学校来说,文化传承的普及方式有三个层面:编者、教者、学者(即教材、教师、学生)。编者通过对众多文化类型的筛选、优化和整合,形成系统的教材方式呈现给学生。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的局限,他们很难掌握和运用这些教材,他们需要一种媒介来支撑他们的学习过程。教师就是很好的一个临近媒介,他们作为学生的学习引领和支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很强的普及型,缺乏指向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了解编者意图,获取教材信息,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拉近教材的主观性和学生的具体性之间的距离,做好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承接。
3.主观性
同样的一份教材,不同的老师由于经验、思考方法、价值观等的不同,就有可能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教材分析反映了每个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反映了每个教师的思想方法、思维特点。这些决定了教师分析教材的根本观念和根本思想,也就是教学观,而这些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教学观直接决定了教材分析的质量。
三、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骤
分析教材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教材、教参、教学资料等,按全书、各部分教材、章节等层次进行分析,通常采取“读”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最终把学习要点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四读”。
1.泛读有关资料,建立教材观
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分析时,阅读音乐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期刊和杂志等。通过泛读,明确音乐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使教材分析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音乐教学的各项任务。在此基础上,尽量建立一种富有自身特色的系统的思想。
2.通读整册教材,总体认识教材
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小学或中学的整册教材。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分析学情、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系统分析、教学的目标要求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分析等,梳理整册的教材内容,给自己的教学进行定位。
3.细读每一单元教材,分层了解教材
所谓细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音乐教材中的每个单元进行深人研究,从整体上对该单元教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该单元教材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②该单元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依存关系;③该单元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④该单元教材知识和学习者经历、生活、社会的结合点;⑤该单元教材中包含了哪些科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的因素;⑥该单元教材渗透了哪些思想教育的因素。
4.精读每一课教材,具体分析教材
所谓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音乐教材中的某一课进行深人钻研,进行细致、具体地分析。做到以下几点:①透彻理解该课教材中的全部知识,深入了解该课教材所述内容的背景材料,要能解答该课教材中的疑难问题;②弄清该课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个音乐教材中的地位,课程标准对与其相关内容的具体标准是什么;③找出本课教材中所蕴涵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学习时易犯的错误及其原因、难点的成因及突破方法;④分析本课教材的教学特点和讲清知识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考虑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等。
4、小学语文单元说明和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对教材和丛书的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诗歌的世界”,语文要素阅读层面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无习作层面的语文要素,但有综合性学习层面的语文要素,即“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本单元教材安排了3篇精读课文《短诗三首》《绿》《白桦》和1篇略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
关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首先,从课后习题来看,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学习诗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及具有节奏感”的特点。其次,每篇课文还有具体的要求:精读课文《短诗三首》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饱含真挚情感”的特点;《绿》一文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具有“诗人独特的感受及丰富的想象”的特点;《白桦》一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分行表达的形式特点,并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略读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旨在引导学生从读诗歌到理解诗歌,再到尝试写诗歌,即从阅读、理解到表达和运用,体现了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和深化。
需要注意的是,反复手法是构成诗歌具有鲜明节奏感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关注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字词、句式或段落、通过抓件反复词句屈开相象,感受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本单元教材没有再单设习作和“口语交际”,但安排了“轻叩诗歌大门”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活动可以结合单元课文教学中学生收集到的诗歌、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资料的整理、分享和交流、通过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2.丛书分析
针对本单元教材,“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年级下册2《唱响爱之歌》安排了“诗韵飘香”这一专题,其中包含“范文阅读”“组文阅读”“自由阅读”3个模块。
在“范文阅读”中,第1、2首诗歌对应课文《短诗三首》,这两首诗歌情感丰富细腻,通过赏析,可以体会“诗歌饱含真挚情感”的特点;第3、4首诗歌对应课文《绿》,这两首诗歌融入了作者丰富的联想,通过赏析,可以感受诗歌具有“诗人独特的感受及丰富的想象”的特点;第5、6首诗歌对应课文《白桦》,这两首诗歌形式特点鲜明,可以让学生了解诗歌分行表达的形式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第7、8首诗歌对应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两首诗歌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体验,进行诗歌创作,即学习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专题还安排了“组文阅读”模块,有《树的感觉》《海风的颜色》《小草》《这是一个坏天气……》4首诗歌。“组文阅读”模块的使用在于进一步运用精读诗歌中学到的阅读方法,通过相似主题诗歌的延伸拓展,组合阅读,形成对诗歌自主阅读和赏析的能力。“组文阅读”模块后还设计了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其中,活动一:读这4首诗歌,在诗中画出特别能体现作者丰富想象的句子,选一两句抄写在下面相应的花瓣内,并体会这些诗句表达的情感。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中“诗人独特的感受及丰富的想象”
的特点。活动二:以这4首诗歌为例,和以往学习的古诗相比较,你发现现代诗歌有哪些特点?写下来并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这一活动旨在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形式特点,为将来创作诗歌做准备。活动三:仿照这4首诗歌中的一首,自己也尝试创作一首诗吧。可以和同学交流,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句。通过仿照诗歌创作,学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创作的乐趣。此外,本专题在“自由阅读”模块中选取了多首优美的现代诗歌,它们丰富了本单元的诗歌阅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挤”等29个生字,会写“繁、漫、灭”等23个字,积累“繁星、藤萝、波涛”等17个词语。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本单元各首诗歌的主要内容,背诵《短诗三首》《绿》《在天晴了的时候》等诗歌。
3.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以及诗人独特的感受及丰富的想象。
4.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中难懂的词句,能根据需要收集诗歌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5.通过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及创作的诗歌与他人交流分享。
三、反思
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写作特点,注重阅读语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教材分析要素,教材分析包括哪几部分由自考帮手网自考书籍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教材分析要素,教材分析包括哪几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