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教材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答案
- 自考书籍
- 2023-10-24 09:00:02
1、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31.《庄子》的艺术特色是( )
A.严密的逻辑推理 B.奇幻诡谲的想象
C.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D.细腻逼真的描写
E.谐趣和讥刺横生
32.司马迁著《史记》的主要动因有( )
A.由家庭荣誉感所激发的著史愿望
B.胸怀大志,有“圣人”情结
C.奉朝廷之命而修史
D.受到皇帝嘉许鼓励
E.身被腐刑的耻辱经历
33.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是( )
A.语言刚健激越 B.抒情含蓄婉约
C.多用谐音双关 D.格调鲜丽明快
E.有金戈铁马之气
34.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是( )
A.蕴涵丰富,语言简洁明快 B.气势凌厉,悲中见豪
C.境界清新,内蕴飘逸风神 D.句式参差,韵律跌宕舒展
E.兴到神会,自然天成
35.晚唐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有( )
A.以哀怨悱恻为美 B.以悲凉萧瑟为美
C.以淡泊情思为美 D.以幽艳细腻为美
E.以悲壮豪放为美
2、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一)思考练习题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 )①《吕氏春秋》 ②《吴越春秋》 ③《礼记》④《淮南子》2、《女娲补天》原载于( )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3、最早提出删诗说的是( )①《左传》②《史记》③《汉书》④《礼记》4、《诗经》分风、雅、颂是依据( )①乐调不同 ②作者不同 ③产生地域不同④产生时代不同5、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弃妇诗是( )①《汉广》②《氓》 ③《将仲子》④《狡童》6、《东君》祭祀的是()①天之尊神 ②云神③太阳神 ④主宰寿命之神7、屈原的第二个长篇诗作是( )①《九歌》②《九章》③《天问》④《招魂》8、宋玉的“悲秋”之作是( )①《九辩》②《高唐赋》③《神女赋》④《风赋》9、“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一语出自(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10、代表先秦叙事散文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11、善用比喻、寓言进行说理的先秦叙事散文是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 )①《论语》②《孟子》③《战国策》④《墨子》13、鲁迅誉之为“汪洋恣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著作是( )①《庄子》②《孟子》③《荀子》④《韩非子》
二、填空题1、先秦文学是指从____到____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2、上古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上古歌谣____和神话____。3、我国一第部诗歌总集是《___诗经_》,它原名《____》或《____》,收录了从__周初__到__春秋初期__的诗共_311___首。4、战国时期的文学以___散文_和_诗歌___的成就最为辉煌。5、《诗经》的搜集与编订成书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__采诗__、_删诗___和_献诗___之说。6、古人采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________。7、《毛诗序》云:“故诗有六义焉:曰____、曰赋、曰比、曰兴、____ 、曰____”。8、春秋时期,外交场合常常“____言志”,但多是____而非真正采用诗文本义。9、汉代传习《诗经》的共有鲁国申培、齐国____、____国韩婴和赵国____共四家。10、孔子非常重视“诗”的作用,他曾说:“诗,可以兴,可以____,可以群,可以____;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屈、宋诸人作品所以名为“楚辞”,按宋人____的解释,因其皆“书楚语,____,纪楚地,名楚物”。12、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____的《____》。13、《____》是屈原早期之作,也是一首较早的咏物诗。14、屈原之后,楚有宋玉、____、____皆以赋见称。15、宋玉的《____》和《____》写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的故事。16、“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屈原《________》里的句子。17、所谓“春秋三传”是指《春秋左氏传》、《________》和《________》。18、《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____,比《春秋》多____年。19、发生在鲁僖公二十八年的____之战,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就是这一系列的
3、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的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附答案
宋代部分名词解释:
贺梅子、张孤雁、张三中、张三影、小李白、诚斋体、易安体、半山体、西昆体词中老杜、二张、二晏、二窗、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四灵诗派 江湖诗派、中兴四大诗人、《四时田园杂兴》
宋代部分简答题:
一、诗词文句艺术手法简析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3、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4、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6、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7、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二、简析问题
1、柳永词《雨霖铃》的抒情手法
2、柳永词《雨霖铃》的铺叙层次
3、李清照《声声慢》的叠字艺术
4、李清照《声声慢》的铺叙层次
5、辛弃疾《永遇乐》的用典手法
6、辛弃疾《摸鱼儿》的结构特点
7、苏 轼《望湖楼醉书》写景技巧
8、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写景技巧
9、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和手法
10、苏 轼《喜雨亭记》的主旨和手法
11、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主旨和手法
三、作品评析
柳 永《雨霖铃》 苏 轼《念奴娇》
苏 轼《水调歌头》 李清照《声声慢》
周邦彦《六丑》 辛弃疾《水龙吟》
辛弃疾《永遇乐》
4、求助一下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问题 请教高人 要准确答案哦
关于陆游的诗歌的艺术成就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选项:
a、他的诗歌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
b、奇特的夸张是构成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因素
c、在语言方面具有晓畅平易,精炼自然的特色
d、他的诗作注重雕琢,追求奇险。
词论》一书对唐宋以来的词作了评论,对唐五代词作家及北宋几乎所有词作家一一作了评论,强调韵律、典雅、精致的,它的作者是谁?
选项:
a、辛弃疾
b、周邦彦
c、李清照
d、柳永
在诗文创伤理论中有名的一句话叫做“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哪位作家提出的?
选项:
a、欧阳修
b、梅尧臣
c、苏舜钦
d、石介
关于话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选项:
a、原来是“说话”艺人的底本
b、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
c、“小说”是说话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d、小说话本与唐传奇无关
唐宋八大家中不属于宋代的是?
选项:
a、苏轼
b、曾巩
c、柳宗元
d、王安石
“中兴四大诗人”不包含?
选项:
a、陆游
b、杨万里
c、刘克庄
d、尤袤
对“西昆体”描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a、题材多是点缀升平的宫廷故事、帝王将相、秦皇汉武佚事及一些咏物之作
b、艺术上他们自认学习李商隐,实则片面地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特征,讲究用典
c、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稳
d、代表人物是黄庭坚。
关于苏轼的文论观念,不正确的说法是哪一项?
选项:
a、他认为诗文创作是由内容充实郁勃而自然表现出来的
b、他以“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来说明行文自然的重要
c、他提倡“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把古文的作用发挥到更高的境界
d、他的文章创作没有受到庄子文风的影响。
下列剧本是演述春秋晋灵公时(赵盾)和(屠崖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歌颂(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的形象的是?
选项:
a、《赵氏孤儿》
b、《单刀会》
c、《西蜀梦》
d、《鲁斋郎》
以下属于《全相平话五种》的是?
选项:
a、《大宋宣和遗事》
b、《五代史平话》
c、《武王伐纣平话》
d、《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以三国故事为背景的元杂剧是?
选项:
a、《单刀会》
b、《哭存孝》
c、《鲁斋郎》
d、《拜月亭》
南宋有“说话四家”的说法,其中不包括?
选项:
a、小说
b、讲史
c、讲经
d、入话
关于词和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选项:
a、词无衬字,曲有衬字;曲比词灵活多变,运用自如
b、词隔句押韵,可换韵,有平、仄、平仄交叉、五部入声韵等;曲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只有平、上、去三种韵
c、词婉约艳丽;曲痛快淋漓
d、词属于乐府的一种,曲不属于该系统
贾仲明在《凌波仙》中说道:驱梨园领袖,总编休帅首,捻杂剧班头”指的是?
选项:
a、关汉卿
b、马致远
c、王实甫
d、白朴
以多个宫调联起来表演一个故事的说唱艺术形式是?
选项:
a、诸宫调
b、金院本
c、元杂剧
d、南戏
《录鬼簿》记载“名德信,大都人”这指的是哪位剧作家?
选项:
a、关汉卿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题号:1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4.26
内容:
以下不属于《西厢记》渊源的是?
选项:
a、《莺莺六幺》
b、《红娘子》
c、《张珙西厢记》
d、《丽春堂》
--------------------------------------------------------------------------------
题号:1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4.26
内容:
关汉卿的下列杂剧属于公案剧的是?
选项:
a、《蝴蝶梦》
b、《望江亭》
c、《单刀会》
d、《救风尘》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教材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答案由自考帮手网自考书籍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教材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