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资料 > 自考书籍  > 

人教版教材 斯人,哪个教材是斯人也

1、哪个教材是斯人也

是斯人也的教材是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在10月26日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自从1961年该出版社收录这篇课文以来,历届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语文老师程建飞表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时常会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学校使用的几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都是“是人”。作为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规范教材,里面的文章都经过编辑团队的仔细校对,应该都是参照了较为权威的古代文献。

“是斯人也”版流行的原因:

可能有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多种原因。

“是”作为“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是’发成了更快、更好发音的平舌音‘斯’。”

大家读作“斯人”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斯人”这个词较为熟悉,也感觉更有“文气”,所以读作“斯人”。



人教版教材 斯人,哪个教材是斯人也(图1)

2、人教社:历套教材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那么“斯人”从何而来?

现在的教材上写的都是“是人”,而且官方回应说的也是“是人”,但是我们的记忆里却是“斯人”,并且举出了很多的例子。并且坚信是“斯人”,是官方擅自篡改了教材。

难道这又是一个曼德拉效应?

有人找了从1978年一直到现在的教材书,有十多种版本。

原本以为上面写的是“斯人”,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全部写的都是“是人”。

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真的有人篡改了我们的记忆,明明记得那么清楚,都印在脑子里的东西,为什么就变了呢?

我发现好多人找到的“斯人”很多都是课外读物,没有一个是教材,还有那些影视作品,上面写的也是“斯人”。于是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是人”一直都没有变,不过是我们被这些课外书还有影视作品给带偏了,再加上“斯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时间就把我们原先学的给替代了,而且越来越根深蒂固,所以当有人提出质疑时。我们脑海中错误的记忆就开始反驳他们。

再加上反驳的人一多,就更加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其实不仅仅教材上一直都是“是人”,就连古书上面写的一直都是“是人”,所以别再纠结“斯人”了,我们的记忆仅仅是被别人带偏了。

我们的记忆没有被“篡改”,而是我们的记忆有了偏差,特别是“是”和“斯”在古语中都是表达“这”的意思。

所以,当有人使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时,老师并没有把它判断为错句和错字把它改过来,久而久之,人们用习惯了,就成自然了。笔者在自己的记忆中也是常常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通用句,还把它变成一个常用的口头语,并没有注意它“是”与“斯”的区别,这就是笔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感悟。

直到现在,官方出来更正,并出具证据书中一直使用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记忆中,真的是一直使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习惯成自然,而且“是”和“斯”的字义相同,我建议还是使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习惯用语吧,让人们的记忆中永远有那个“斯人”。

人教版教材 斯人,哪个教材是斯人也(图2)

3、“是人”,还是“斯人”,人教称一直是“是人”,“斯人”版从何而来?

在网友的不懈努力之下,已经找到了多个版本的教材出现了"斯人",其中有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的《古文三则》、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

看来人们的记忆没有被篡改,也没有出现所谓的曼德拉效应,确实有这样的版本在人们才会在记忆之中出现"斯人" 。所谓的曼德拉效应就是集体的记忆出现了偏差,人们的记忆对人们进行了欺骗。这件事一直在热搜是因为当时大部分是70后、80后、90后表示自己当年学的是"斯人" ,时间过去的太长的时间,书本都没有没有保存下来,也就很难找到。

如果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表示记忆被篡改还会觉得有可能的信息非常繁杂导致。但是那个年代了信息不发达,记忆被篡改的可能性比较小。基本上超过90%的网友表示在自己的印象记忆之中是"斯人" ,当然也有个关于表示“是人”教版,人教材一直是“是人”,所以有学过人教版这一版本的网友印象之中都是“是人”。

很多人对于"斯人" 版本表示否认的态度,也导致这件事情变得扑朔迷离,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即使人教版表示自己的版本一直以来都是“是的”,有很多媒体也表示这是曼德拉效应,并没有得到网友的买账 。功夫不负有心人,网友们在自己家中的教材之中终于找到了"斯人" 这一个版本。虽然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也不可能平白无故的表示之前所有人的记忆就出来的时空线被动了一样,当网友查到了证据也让这一论文的议论降下了帷幕。

4、人教社称历套教材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那么斯人的版本从何而来?

最近,有网友发表文章说,自己的记忆中,早年所学的“天命之大,于斯人也”,但如今看来,教科书变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语文编辑部表示,这所出版社的历套教材文章始终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历套教科书上的文章都是“天命所向,人之所至”,从来没有说过“天命所归,斯人也”,但“斯”与“是”,实际上都是“这”的含义。

现在的教科书通常都是“是”,但是很多读物可能用‘斯’。这两个词,在古书上都有。一般的读者,只要不影响他们的沟通,就可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一样的。要想知道哪个朝代的文字多,哪个书名用的是什么,就得一一查证。哪一个字比较常见,比较古老,有相关的学者可以进行专门的研究。

那么,孟子自己所用的是什么版本,现在还能找到吗?有人说道:“调查是可以的,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在唐朝,雕版印刷是用手工书写的,所以在临摹的时候,会有很多版本的文字,所以在古代,并没有真正的文字。”另外,还有一位网友证实,从1961年起,包括1982、1994、2006等各种版本的《人教社》,都是“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四库全书(朱熹注)《孟子集注》、明版《孟子注疏解经》(汉·赵岐注)都是“是人”。

所以,在网络上,很多人都会认为,“斯人”就是他的名字。这和很多电影、电影、文学、流行文化有关。

封面新闻的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很多网站和杂志上都有“斯人”这个词,而最受欢迎的大概就是电视和电影了。早在1992年,“斯人”就出现在周星驰的影片《武状元苏乞儿》中,之后又有《少年包青天》、《甄嬛传》、《天外飞仙》等热门影片中,“天命所归”。从2009年起,关于“斯人”与“是人”这两个字,便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虽然“斯人”一词的使用也很多,有些教材中也有多次出现,但仍要留意,要以课本为准。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标签:

人教版教材 斯人,哪个教材是斯人也由自考帮手网自考书籍栏目发布,感谢您对自考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人教版教材 斯人,哪个教材是斯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