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自考时间

90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2023-04-12 09:16:45 本站作者 【 字体:

90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图1)

资料来源:海报新闻

又到了毕业季,909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6月,毕业生离学校很近。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慢”和“慢”。“慢就业”这个词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求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总增长带来就业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分析说:“随着经济稳定复苏,今年就业形势总体复苏。然而,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年轻人求职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

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创历史新高。然而,今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数量远不止这些,包括自学考试、函授等兼职高校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和2020年仍未就业的毕业生。

根据智联招聘平台的数据,3月份仍有41.6万2020届毕业生在求职,海归返乡求职人数也大幅增加。“随着6月份毕业季的到来,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说。

“慢一慢”“慢一慢”

新一代大学生认可“慢就业”

根据狩猎研究数据,只有26.98%的大学生希望在毕业前获得录取通知书,并能在毕业后立即工作;63.49%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可以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此外,近10%的大学生选择了更多的佛教“一年内”或“找到满意”。

“毕业后想去云南一年,兼职旅游,回家后开始正式找工作。”即将从山东某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的刘颖(化名)计划毕业后的生活。“我觉得我的前20年很无聊,从高考到大学已经四年了;大三下半学期开始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毕业后暑假开始准备司法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期末考试,即将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刘颖说,他的大部分公务员都不要求应届毕业生参加专业考试,所以他想先“出去散步”。

除了暂时的“休息”,给他们的人生旅程留下一个“小差距”,实现他们的“小期望”,更多的“慢就业”学生的选择背后是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助。

在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看来,“慢就业”是大学生择业观多样化的表现。“现在很多毕业生都是95后和00后。他们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有的选择升学创业,有的选择企业就业。与此同时,“慢就业”现象也在增加。”

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

成就业的主要问题

就业中有哪些麻烦?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各级576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面对这个问题,76.29%的受访大学生选择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其次是专业不对口或者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分别占62.76%和59.15%。

徐倩倩,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大四学生,最近一直忙着提交简历,找工作,参加面试。

经过几次采访,她觉得找工作并不难,但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她应该考虑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是否专业;另一方面,这取决于社会为毕业生提供什么职位或社会需要什么职位,毕业生是否能满足最喜欢的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在就业过程中,徐倩倩显然觉得自己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在一些面试中,虽然它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但它仍然非常重视实践经验。”学校的表现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实践经验是一些企业能力的象征。”

专家:毕业生应积极参与企业实践

增加成功求职的砝码

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丰林认为,没有必要过分关注毕业生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一方面,虽然类似的问题在社会招聘中很常见,但在校园招聘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同的经验,雇主通常更关注学生的基本条件、能力、质量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为了在求职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毕业生确实应该利用暑假等相对集中的空闲时间,积极参与企业实习,增加工作经验,增加成功求职的权重。

在选择就业意向城市时,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仍然是学生相对偏好的选择。刘丰林认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城市质量企业相对集中,创新创业政策相对成熟,人才引进条件相对较好,生活安全相对方便,平台大,机会多,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完成工作场所转型,帮助他们适应工作场所的步伐,拓宽专业视野。然而,大城市的人才过于集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考验,当地人才过剩和过度消费不利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早期发展。“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毕业生应避免跟随潮流,结合自身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在国家需要的地区和行业做出贡献,在青年斗争中实现自我,贡献价值。”

不要太沉迷于看起来很漂亮的“慢就业”

表面上看,年轻人刚毕业,还没有买房买车的贷款压力,大部分都处于“一个人吃饱全家不愁”的状态,“慢就业”似乎对个人影响不大。

然而,“慢就业”并不意味着不就业。许多工作都有年龄限制。通过“试错”找到合适的工作也需要时间和成本。毕竟,每个人的青春都是有限的。频繁的跳槽往往意味着他们总是从零开始。他们不能在一个行业或职业中积累深刻的成长经验,这也会给雇主一种肤浅而不实用的感觉。

这个社会总是有少数人选择“啃老”。这些人往往不得不从世俗的角度看待对方。大多数人最终必须锚定一份工作,不仅是为了实现经济独立,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慢就业”看起来很美,但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社会现实。最好找个时间认真审视自己,及时为“摇摇晃晃的青春”承担责任。

(大众·海报新闻编辑 刘美显 综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教育报等。

责编:郭 凯

审计:冯世娟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