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自考论文

韩春雨论文撤稿

2024-03-08 01:45:14 本站作者 【 字体:

韩春雨论文撤稿(图1)

1、撤稿后的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实验室搬到哪里了?

主动申请撤稿的消息公开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及其团队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再次成为学术界的焦点。

韩春雨的实验室搬了,不再是在挂有“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牌子的大楼,而是与之相隔200米左右的一栋五层旧楼。这栋楼曾因为韩春雨将实验室的搬迁,在一楼大门的腰封贴上“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字样。但如今,腰封上的文字已经不见了。

即便是在韩春雨团队的论文可重复性争议公开化的去年11月,澎湃新闻记者看到,这栋楼的四层正忙着安置实验台材料。和其他楼层的破旧、略有阴森不同,四楼被划分给韩春雨团队的房间被重新粉刷得很敞亮,天花板、窗帘、暖气、实验台,都是新的。

“隔断的那边是他(指韩春雨)的。”一位在该楼四层工作,但不属于韩春雨团队的人对澎湃新闻说。四楼被严严实实地隔开成两半,该工作人员所在的四楼未经装修,和韩春雨团队的新实验室形成鲜明对比。

要想进入韩春雨团队所在的19个房间,并不容易。不管是爬楼梯还是坐电梯,都得通过需要门禁卡的大门。不仅如此,不少监控摄像头安装在四层的楼道,这并不是所有楼层都能享受的待遇。

不仅如此,去年11月获得的房间分布图显示,韩春雨团队所在的19个房间中,除了实验室、办公室、文印室之外,还有一间专门的“监控室”。

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明称,经韩春雨团队主动申请,期刊决定将韩春雨团队关于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论文撤回。

这篇论文令韩春雨诸多头衔和荣誉加身,他成为了河北省科协副主席、“美丽河北 最美教师”。更重要的是,不可否认,这篇已经撤回的论文曾直接促成了一个2.24亿元的项目得到批复,以及一笔为期两年、共100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获批。

2、117篇SCI论文被撤稿,论文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我们知道学术方面的论文难度是相当大的,当然利益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如果一个学者在《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发表自己的学术论述的话,那么这篇论文的价值会十分的高,作者得到的不仅仅是论文被认可以及基金的支持,更多的是自己可以出名,所以对于现在的论文造假,我有自己的一些理解:

第一、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行业一旦和利益拉上关系,那么这个行业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当然没有利益的话,一个行业就没有任何的驱动力,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行业可以能不能有一个正确的领导,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当然论文的发表也是如此。

第二、我国的论文造假的情况实际上很严重,这点我们不需要回避,因为我国在学术方面的研究本身比较薄弱,而一些科研人员又需要大量的科研论文来提升自己的职称和地位,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会有一批人铤而走险的开始造假。

第三、我们要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首先我们国家要行科学研究方面进行改革,要从思想上提高科研工作者的觉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提高自己的人生观,明白自己的工作是是为什么,这样才可以在思想上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

第四、国家应该加强论文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要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于论文造假的惩罚力度,严格的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对于论文的质量要严格的进行把关,提高我国科研论文的文化底蕴和基础发展。

我们国家科研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黄金阶段,我们国家这几年的对于科学论文的要求和监督,已经呈现越来越严格的态势,这样的机制转变,相信会很好的保证我国论文的权威性和原创性,提高我国论文在世界的地位。

3、是什么让沈佳欣对钟南山的质问获得个别人赞同呢?

先不论,她质疑的对错。

先说一个大家都认识的一个人:刘翔。

上一次群起质疑,被喷的人是:刘翔。对的就是那个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面,伤痛退赛,110米栏的运动员。

是吧!12年过去了,各位是释怀了,当年保持了自己的质疑权利,喷他没有爱国热情,装疼退赛,实际是没有实力拿第一。

2008年的刘翔

但是12年后,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30岁左右了,现在你们自己跑个1公里,还受得了不?

公司参加个团建,还愿意去爬山不。是不是感觉劳累,没办法坚持?

半夜腿疼的时候,还会不会想着,再疼也要拼命?

这就是大部分人常说的:“大家都可以质疑”,你当年质疑了,现在道歉了吗?对方听到了没?

现实中的质疑,都是有专业的质疑。科学的质疑叫:重复性试验

所以这个姑娘质疑主要显示的是,这个姑娘不是理科生,同时高中学历不够扎实。如果读了大学,很可能论文写作前的规范,就没有好好学习。

我们就直面来聊聊,板蓝根,白云山的问题。

医药实验,首先是对药做实验,研究药物对病毒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新冠病毒,也没有特效药。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可以发现特效药,可以挽救全球千万人的生命。这点是医药研究的核心。

然后我们就来说,医药实验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一种是研究成品药,也就是已经存在于市场的药物,对病毒的效果。

这种就属于前期研究的,包括双黄莲,板蓝根,这类药品。

另外一种:是通过研究病毒的RNA,结构蛋白,在人体中作用的方式,例如进行人体解剖中发现,肺部积累大量的粘液,造成肺泡和氧气交换不充分,缺氧。

这种技术难度很大,经常在癌症治疗中,有一种药叫:靶向药物。就是典型的药物只用于病原体,对其他细胞损害较小的一种药物。

这种药物就类似于从病原出发,研发速度很慢。这也是靶向药物比较贵,且技术比较先进,目前来说靶向药物还做不到导向很好。(也就是我们说的化疗可以做到无损伤)

医药的研究,会有一个数据,主要是针对研究受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定情况达到的效果。

一定要看清楚一定条件下,这个词!

板蓝根是一种药,但并不是每一家板蓝根都是一样的配方,(原材料是一样的不错),但配方并不相同。

医药等严谨的科学实验,是要公布可以重复的结果的。

你要知道曾经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副教授,就是因为公布,不可重复的结果,被全网批评。

最后直接撤稿。

所以,不带品牌名称,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在这点上面,从专业的角度讲,任何一个专业人士被这么质疑,估计连回应都不会回应。

因为主要是这显得问问题的人很无知!

至于给安慕希做广告,这就更是扯的没边际了。

回应至于我们看到的关于伊利捐赠等等新闻。

这个难道不是广告行业朋友们,最熟悉的活动方案吗?

公益捐赠+品牌宣传。

关于辉瑞的mRNA疫苗需要继续验证的问题。

mRNA的核心是直接注射脂质纳米颗粒(LNP)封装的RNA片段,通过宿主表达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对该抗原蛋白产生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辉瑞、BioNTech发布了新冠疫苗Ⅲ期实验的第一次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出疫苗组的新冠病毒感染率比对照组降低了90%。这个数据并不是最终的临床试验数据。

钟南山说辉瑞需要更多的数据,是没有错误的。因为一旦确认一个疫苗真的达到广泛群体注册时候,仍然还是有风险的,例如成熟的乙脑,乙肝等疫苗都不敢说绝对不会出现问题。

所以整个数据的研究,可不是闹着玩的。没带小朋友注射疫苗,都没有什么感觉。等你们带小朋友注射疫苗就会知道,不要说万分之一的出问题,就是千万分之一放在自己身上都是不可承受的重量。

4、名侦探柯南

哪里可以再线观看>全集,不用注册也不用下载.

顺便问一下>一共有几集,有没有剧场版,有的话也给我吧

给出具体网址,最好不要是土豆网的.

5、韩春雨事件调查报告的四大痛点是什么?

追问韩春雨事件调查报告的四大痛点。

昨天(8月31日)夜里,河北科技大学发布了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天不到,这条本该置顶的消息迅速被领导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本科暑期招生录取、教师党支部培训班等新闻覆盖,沉到下面。

要知道,当年公布“一鸣惊人”好消息的时候,可是声势浩大地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啊!

这个报告有必要如此低调吗?

在我们以字句为单位对这份语焉不详的处理结果做分析时,发现了这四个大问题:

1、科学问题到底是什么?

2、撤回韩春雨基于论文的所得是否合规合法?

3、除了韩春雨之外,其他人在这件事上的获利,又应如何追回?

4、调查报告没有涉及的事件,河北科大与诺维信的合作,然后呢?

1.科学问题到底是什么?

原文:“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按照我们的理解,发表论文的基础首先要实验是真的、数据是真的,还需要前人没有研究过,也就是说有创新性。

NgAgo当然是创新成果,那么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问题就出在真实性上了。

“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学术上的调查结果是什么?

据此前《中国科学报》报道,针对韩春雨论文的质疑集中在论文中的第四部分结果上,即证明NgAgo能否编辑内源人类基因组。

2.撤回韩春雨基于论文的所获是否合规合法?

原文:“在调查过程中,韩春雨主动要求退回基于撤稿论文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已取消了韩春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终止了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收回了科研经费,收回了韩春雨团队所获校科研绩效奖励。个别社会任职正在按法定程序办理。”

也就是说,韩春雨在论文发表之后获得的一切和这次发表牛论文完全挂钩?撤回合规合法吗?

根据此前的公开报道(“校科研绩效奖励”我们尚未获得公开资料),在NgAgo论文发表后,韩春雨得到了这些:

(1)河北“最美教师”(2016年8月)。

按照河北省教育厅、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关于印发〈“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评选展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中称,“存在弄虚作假、失职渎职、借机牟利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撤回“最美教师”,到底是哪类行为呢?

(2)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项目(2016年8月)

这是河北省发改委批复的项目,总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包括科研用房、大型仪器设备公共用房、管理及保障用房及公用配套用房等。

是否已经动工?经费如何追回?

(3)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采购进口仪器设备项目(2016年8月-9月)

有报道称,这次招投标存在评委故意让高价公司中标和明显围标现象而遭到竞标公司质疑。

这笔已经花出去买了仪器的钱,怎么追回来?

当然,上述两项可能会被认为不属于学校公告中所谓的“科研项目”。

(4)任河北省科协副主席(2016年7月)——“个别社会任职正在按法定程序办理”。拭目以待吧!

今天,韩春雨发布公告致歉:

在国际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领域,存在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在经历了质疑、撤稿和调查之后,通过校内外同行专家的指导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深刻地认识到,撤稿论文的实验设计存在缺陷、研究过程存在着不严谨的问题,论文的发表给国内外同行学者造成了误导和人力物力的浪费。论文发表后,面对媒体和同行的质疑,未能冷静理性对待,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给社会公众带来了不必要的纷扰。对此,韩春雨表示了歉意,并对同行学者和社会的关注表达了感谢。

3.除了韩春雨之外,其他人在这件事上的获利,又应如何追回?

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在2016年5月论文发表后仅仅两三个月时间,“韩春雨论文”事件就不再是韩春雨一个人的事,主角队伍不断扩大,学校、地方政府悉数登场。

闹剧落幕,账要怎么算?

4.调查报告没有涉及的事件,河北科大与诺维信的合作,然后呢?

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丹麦诺维信公司(Novozymes A/S)就NgAgo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达成合作,并签署协议。

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及其相关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应用。

2017年8月3日,诺维信公司回应《中国科学报》: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我们将继续关注包括NgAgo技术在内的,任何对我们的工作有潜在积极影响的技术发展。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吗?

来源:科学网(北京)

6、韩春雨论文是他本人申请撤回的?

在国内外学者几番公开质疑其可重复性过去一年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已由《自然-生物技术》撤回。

北京时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据悉论文撤回,是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

韩春雨出生于1974年,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在学术出版里,受到广泛质疑的论文在期刊的调查和协调下,往往由论文作者主动向期刊申请撤稿,以减少对论文作者科学信誉的伤害,同时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引用该论文。

此前,该论文甫一发表,韩春雨团队及其报告的NgAgo技术得到了诸多喝彩声。论文中所描述的NgAgo技术是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核酸内切酶,以DNA为介导进行基因编辑,简称NgAgo-gDNA。

在论文中,韩春雨团队使用NgAgo-gDNA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了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按照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

但同年7月以来,该论文的可重复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质疑。在按照韩春雨论文所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没有看到NgAgo技术有能编辑基因的迹象。

2016年7月,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的学者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看到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为避免资源浪费,呼吁科研工作者停止使用NgAgo技术。

2016年10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3位中国生物学家联名在媒体上公开发声,表示无法重复该实验结果,呼吁有关部门启动学术调查。

同年11月,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联名在国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发表学术通讯,正式以学术规范的形式,质疑韩春雨团队该论文的可重复性。20位学者在各自的实验室进行了重复实验,但在不同细胞系和生物中无法检测到NgAgo技术所产生的基因编辑现象。

同月,来自美国、德国和韩国的生物学家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通信文章,同样报告了该实验无法重复。

与通信文章同时发表的,还有《自然-生物技术》的一篇“编辑部关注”及声明,“提醒读者对原论文结果(韩春雨课题组论文)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并表示正在调查该论文,原作者“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不到两个月后的2017年1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在被质疑的一年时间里,韩春雨不愿公开实验记录,并表示他的实验可重复,他正在不断改进实验效率。韩春雨还曾表示,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80%的原因是实验用的细胞被污染了。

《自然-生物技术》撤稿声明全文:

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

一项宣称通过Argonaute酶实现基因编辑的研究被撤回,这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本期,韩春雨及同事撤回了发表于去年5月的一篇论文。该论文称,短5磷酸化单链DNA可引导格氏嗜盐碱杆菌核酸内切酶(NgAgo)产生双链断裂,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论文一发表,便引起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和媒体的竞相报道。但是很快,在推特、博客和其它社交媒体的助燃之下,有关该研究可重复性的质疑开始迅速增多。去年11月,本刊发表了“编辑部关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提醒科研界留意这些可重复性方面的担忧。为了最终解决这个争议,多个研究小组在数月里生成了更多的实验数据。如今尘埃落定,这也是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为澄清NgAgo的功能而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的证明。

韩春雨的这篇论文自去年发表后所产生的影响力,再怎么夸张地说也不为过,尤其是在论文的来源地中国。中国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以大标题宣告一项全新基因编辑系统的发现。这无疑是一篇中国去年被报道最多的论文;媒体监测公司融文(Meltwater)的数据显示,仅在论文发表后的最初两个月,就有将近4000篇相关的中文新闻报道。

NgAgo的轰动之处集中在它有可能补充,甚至取代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之一点上。NgAgo有望以一个目标序列进行基因编辑(Cas9不仅需要目标序列,还需要另外一个附近的识别(PAM)序列)。而且,初始数据还显示了它在其它方面的优势,如引物的稳定性更强(DNA相对于Cas9采用的RNA),增强特异性,减少基因组编辑脱靶,改善在基因组富含GC区域的活性,以及使所用的试剂更易于合成和处理。

如果说这一切都听上去太过美好而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去年夏天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无法重复该论文所报告的基因组编辑功能,质疑声便开始出现了。在各种基因组编辑会议上,在新闻讨论组和电子邮件中,这篇论文成为最热话题之一。这很快便引起媒体注意,有关该初始报告有效性的正反两方面的声音开始交锋。我们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没有发现韩春雨论文的明显异常,复查数据的三位外部评审人也持相同观点。

在此期间,《自然-生物技术》一直与科研界保持联络,关注各种为重复论文所做的持续努力。最终,在编辑们的协调下,三个独立小组的成果形成了一篇单独的反驳性论文,并通过了同行评议(Nat. Biotechnol.34, 768 773, 2016)。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提醒读者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问题,我们将正式的“编辑部关注”发表在该篇论文所在的网址上,此举得到包括韩春雨在内的两位论文作者的支持。

我们也询问了论文作者是否可以解答科研界为何难以重复他们的结果。于是,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本刊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

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的,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发表出来,并不是科研过程的结束,而是开始。与任何其它发表出来的报告一样,正是广大的科研共同体对相关方法进行了检验,识别潜在的错误来源,验证试剂并优化试验。在本例中,有多位敬业的研究者个人对已发表实验方法的各种细节进行检验,并完成记录翔实和有对照组的反驳性研究 (Protein Cell 7, 913, 2016; Cell Res. 26, 1349 1352, 2016; PLoS One, 12, e0177444, 2017)。

这篇NgAgo论文也显示了社交媒体的利与弊。显然,这些平台对于迅速提醒广大科学界留意该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也抬高了人们的预期,以为有关这篇论文的问题是直截了当,可以快速解决的。然而,关于NgAgo的各种问题是无法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澄清的,这是有原因的。即使是简单的实验也需要花费数周来准备、实施、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另外于事无益的是,那些进行可重复性研究的人,其付出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回报——这样的工作单调乏味,没有资金支持,还吃力不讨好。

难怪在希望得到快速、明确答案的全天候媒体和公众眼中,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流程似乎慢得让人沮丧。但是,当涉及生物学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当研究重复性时,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这需要花时间来做。就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而言,现在是时候了,数据已经说话了。

7、韩春雨论文被撤稿,是否证明其学术造假?

“能够主动撤稿需要勇气,很多重复不出的文章作者也不愿主动撤稿。实验不能重复可能有多种原因,现在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韩春雨团队是造假”

按国际惯例,研究团队发表的文章结论必须是可重复的。“主动撤稿表明韩春雨团队也意识到他们文章有不能重复的问题。”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教授楼振昆说,“能够主动撤稿需要勇气,很多重复不出的文章作者也不愿主动撤稿。实验不能重复可能有多种原因,现在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韩春雨团队是造假。一般被动撤稿是查出有造假行为。希望韩春雨团队能够公布实验原始资料和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实验记录一步步重复,看是否能够重复出来。”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认为,撤稿是“重要一步”,让我对科学共同体有了些信心。他同时也期待下一步动作。“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学术不端。到底是造假还是单纯的实验错误。”

据了解,学者对于已发表的论文,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主动撤稿。例如,认为论文的证据不充分,试验数据还不能得出文中结论,或是认为数据处理不妥,暂不适合发表论文等。

一些受访者认为,撤稿不等于造假。但也有不少研究人员感到“疑惑”:如果数据真实可靠,面对如此压力,韩春雨团队为何始终都不愿公布试验记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评论认为,韩春雨的技术在去年遭到大面积质疑后,一些业内人士其实心里都已下了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靠的研究结果。“我自己后来也仔细研究过相关知识和文献,发现NgAgo理论上就不可能具有和Cas9相同的基因编辑功能。”

几位生物学领域的资深科学家表示:“我们几位同行讨论过也认真分析过韩春雨的论文,并且在2016年7月份意识到,这应该是学术造假。”“通俗点说,就是说这个蛋白没有足够的能量去打开DNA进行剪切”“仔细阅读论文就能够知道,实验不可能成功”。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说:“新闻的常规是很快报道事情重要进展,科学新闻的国际标准是请多个专家读论文后发表评论。但即使这样,有时也不能判断其中的问题。好在科学研究的判断还有时间的考验,以及同行的重复和验证。”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副主任刘承波认为,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另一方面,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鉴别是真科研还是假科研。这必须依靠我们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去解决,要做到“既鼓励创新,又杜绝造假”。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张新年律师认为:如果是故意为之,旨在沽名钓誉,就构成学术造假。但如果这种结果非其主观为之,而是属于纯粹的方法或者技术问题,则不宜认定为学术欺诈。

8、现在的学术论文里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吗

现在的学术论文里存在数据造假,人类科研领域越来越难取得成果,低垂果实都已经被前人给摘了。所以想要取得真正的成果需要天量的投入。但是科研部门评判标准却是论文的数量,这套标准让科学家无法不顾一切地投入,在机制中寻找真理。

科学家必须在经费和产出间权衡。而能够微操的空间有那么大,所以造假或者不严谨的处理变得非常普遍。另外,检测造假的成本非常高,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韩春雨造假事件。其实很多人一直在挺他,但最后事实证明他就是在造假。

但这个鉴别造假的过程,足足让整个世界相关超过十个课题组,用了半年时间才得到结论。其人力物力的成本少说也是千万量级。因此,如果不是重大的成果,学界根本不会花费那么多时间来鉴别数据的真伪。

工业界里搞的探究不是为了发文章,而是为了提高产品性能,所以数据灌水毫无意义。因此,工业界发表的文章可能并不多,也许档次也不见得高,但至少数据和实验大都可信。

总之,学术领域是需要大力改革的,里面的问题非常多。以前我们只是单纯学欧美,现在也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了。

9、韩春雨是谁?韩春雨事件是怎么回事

韩春雨,男,1974年1月11日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理学博士。

现任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韩春雨事件是韩春雨在顶级学术杂志发表了论文,后面实验结果因为无法重复被质疑,韩春雨主动撤回论文,接受调查的一些列事件: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

论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甚至被部分媒体誉为“诺奖级”实验成果。但此后不久,该论文内容就陷入争论:有人提出韩春雨的试验无法重复,有人说可以重复,彼此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最新声明指出,该期刊已获得有关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韩春雨团队主动申请撤回其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

2018年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处理结果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根据论文,实验由不同实验室研究人员独立操作,但实验结果均未证明NgAgo具有任何基因组编辑活性。黄志伟告诉记者,他的实验室也重复很多次,但一直没发现“切割”效果,没得到预想结果。

此外,论文还对韩春雨此前声明的论文结果重现需要“卓越的实验技能”,以及重复实验未果,可能因为NgAgo的活性对培养物中的支原体或细菌非常敏感等言论提出质疑。

论文写道,不论是最初发布的步骤,还是后来在全球科学家质粒共享非盈利组织Addgene网站上更新的信息,似乎都不涉及任何似乎需要“卓越的实验技能”的步骤。

同时提出,不可能所有的独立实验室的细胞都被污染,导致一致阴性结果。

这篇论文结尾处,学者提到,希望韩春雨能够澄清NgAgo的不确定性,并能够提供重复实验结果所需要的细节。

:百度百科-韩春雨

10、韩春雨事件怎么样了


作为一个跟踪案例的科技媒体相关人士,根据自己的接触,个人认为韩春雨对副教授最简单的评价就是“一个研究员”。韩春雨发生了什么事?看下图就知道了。


首先,根据《自然生物技术》今年8月发布的撤退声明,确认韩春雨NgAgo基因编辑技术没有重复,2016年5月的论文有误。


第二,关键问题是错误的性质。我还不确定。一方面是关于各种官方术语。关于撤稿声明,韩春雨团队明天会自发发出,而不是被动撤稿。同时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的社论中,并没有明确的伪装。


方在的社论中指出,官方翻译的“我们现在只限于检索韩的论文的决定,是支持发表完整记录的最好行动”而“自然”就是“我们现在的保养方法是最好的。”诚信”翻译成翻译错误,其实应该翻译成“诚实”。但是,我问了我的“自然”朋友,我回答翻译的时候想清楚了。这说明你是否上升到了“诚实”和“虚伪”的高度。


另一方面,我给韩春雨打了几次电话,他似乎没有回应。撤销后,河北科技大学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将继续其研究。所以我个人的美好愿望是,他以前的错误只是工作上的错误,科研上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当然,我也对他为什么不公布原始实验数据有疑问。


我觉得现在撤回伪造的声音很大,但是我觉得还是有一些证据的。如果没有更多的证据,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们只能说韩春雨的论文是错误的。


专家在证明他是对的或者否定他是错的之前,不能说他是对的。这么说吧,这不能证明是正确的。如果不能按照科学的严格原理来解释,那现在就是错的。你只能推测。如果你现在认为是错的,后果以后会被证明是对的。或者认为现在是对的,以后证明是错的。都是科学的进步(科学总是推翻原来的结论)。不要说阴谋论。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论文既然发表了,就有义务公开原始数据。第二,不成熟的技术和偶然的实验数据不应该成为学术论文。


我觉得韩教授不太可能是故意造假的。毕竟这是一本自然杂志,这是里程碑式的成就!可以肯定的是,许多顶级同行会对此进行审查。蓄意欺诈的风险太大了。一旦曝光,很没面子,得不偿失!所以,我觉得不可能是故意造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方法、过程、数据、结果不可质疑!我觉得这在学术界是很严谨很正常的事情。现在经过大量吸引眼球的媒体报道和转载,确实变了味道。专业的问题要专业的人来解决,吃瓜群众不要发表意见!

阅读全文